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期待广告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楼主: 哞哞羊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终于完成的纪念:婆婆108年祭

[复制链接]
46#
发表于 2008-7-15 15:56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写的真好[M29] [M29]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7#
发表于 2008-7-15 16:54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很感人,LZ可以写成长篇了 [M21]
不知道版主看到没有,是不是可以考虑砸块石头呢 [M05]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6 15:02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九 准备避难

1937年,日军侵华,当地开始时并没有受太大的冲击,反而因水路的畅通,大量战略物资从本地周转,带来了一时的繁荣。
到了1944年,爆发了长沙、衡阳大会战,空气中开始弥漫一股紧张的气氛。一些人家已经开始举家搬迁了。

“曾家母,你们家还不准备走啊?”是隔壁开中药铺的陈家母,“听说日本人很快就要来了。”“唉,不知能躲到哪里去啊?”
“曾师傅老家不是在大山里吗?躲一躲还是好的。听说这日本人打起仗来可不是以前那些仗比得了的。”

陈家母说的打仗是指1927年的秋收起义。当年红军发动秋收起义,本是攻打长沙,但由于敌强我弱,致使起义部队遭受严重挫折。后来,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,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,转而沿罗霄山脉南下,到远离敌人中心城市且农民运动基础好的湘南寻求发展。

之后,部队由文家市出发,几经挫折,途经江西省芦溪县,在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后进行了改编,最终于10月抵达井冈山。

当部队转移到芦溪县城时,遭到了国民党的伏击,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也牺牲在当地。打仗的时候,家家户户把门关得紧紧的,直到完全听不到枪声了,才有胆大的人悄悄开了门出来观望一下。

听了隔壁陈家母的话,云初的心禁不住打起鼓来,当天晚上,她就与志安商量去大山里躲避日本人的事来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9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6 15:39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十 遭遇日本人

志安与云初两人当时的情况是,一个小脚女人,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,举家搬到大山里,加上兵荒马乱,各家都顾着各家的事,根本找不到帮忙的人手。

商量来商量去,也没有一个万全之策。最后还是决定志安带着两个孩子先去,云初在家收拾一下,等志安在山里安顿好两个孩子后再来接应。

志安带着两个孩子,挑了一些生活日用品走了,留下云初在家照看。

过了几天,气氛越来越紧张,左邻右舍都走得差不多了,云初有点害怕了,于是收拾了一些随身物品,准备自己去山里找志安。临出门,见到友儿婴儿时戴的一顶虎头帽,因为是自己精心绣的花,还缀满了银饰,有点不舍,便顺手放进了包袱。

县城并不大,虽是小脚一巅一巅,但很快也出了城,路上人很少,虽说是大白天,却有一股恐慌的味道。

正走着,远远的也走来了两个疲惫的人,初时没在意,等到快走近了,云初才发现竟然是两个哇啦哇啦的日本兵!

逃走是根本来不及了,也根本是逃不掉了!
硬着头皮走着,两个日本兵喝住了云初,但好像两人并没有太大的恶意,于是心稍稍定了一点。
两个日本兵翻了一下云初的包袱,一下就把虎头帽拿走了,然后挥挥手,就走了。云初这才松了一口气。

没走两步,背后又听到哇啦哇啦的声音,两个日本兵又回过身来,云初的心一下又提到了嗓子眼!
幸好,两个日本兵回转来,只是给云初几个铜钱!
也许,这顶虎头帽让他们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妻儿吧,才会有了这不平常的举动。

惊魂未定的云初正坐在一块石头上喘息,志安与他六弟刚好来了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0#
发表于 2008-7-16 16:03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LZ 加油! [M29]

这么久远的事,写出来还真不容易啊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1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7 16:06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十一 山区生活

搬到山里后的生活是清苦的,也是平静的。
志安与兄弟们一起劳作,云初与几个妯娌们做些女工,操持家务。倒是春儿与友儿像放羊一样,满山地跑,无忧无虑。

很快冬天就来了,山里的人早就像过冬的蚂蚁,储存好了过冬的食物,整个冬天就是围着火炉烤火,闲聊,日子过得特别的悠闲与漫长。

有一天几兄弟围坐火炉聊天,不知谁说了声有点饿了,于是,马上就有人提议:“不如做点糯米饭吃吧?”
“可是,糯米在哪里呀?”
“临时舂米吧。”
也是人多好办事,志安几兄弟已人到中年,已经不消自己动手了,早有几个侄儿,去到仓房取米去了。
这边云初和几个妯娌、侄女开始生火烧水,不到两个小时,人人都吃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糯米饭。

转眼第二年到了,山里有人下山卖竹笋,回来说日本人投降了,大家都回去了。
云初与志安于是又商量着回芦溪县城的事了。

志安的五弟是一个皮匠,原本全家在分宜过活,因走日本反(常听父亲这样说,不知是不是这么表达)也回了老家大山里躲避,山里悠闲的生活,使他不愿再回去了。

但不愿两个孩子永远呆在山里,云初与志安还是回到了县城。

回来才发现,整个县城早就沸腾了!到处张灯结彩,鞭炮声声,爆竹的细纸片从头排到五排,把几条街的地面都铺满了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7 16:07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十二 上学

回到县城,立即摆在眼前的就是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。

友儿倒不成问题,男孩子,八岁了,上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只是春儿,已经十岁了,上不上学倒成了个大问题。

如果两个孩子都上学,经济上会十分紧张。
如果不上的话,春儿又是一个聪慧的女孩儿,不上学,面临着过几年就要嫁掉的局面。

而大女儿吴珍当年嫁到宣风镇,已生了一女一儿,但男家对她很不好,经常打骂,云初现已改嫁,吴家也没有谁替她出头,日子过得很苦。两口子也不想女儿过那样的日子。
再说,春儿虽说没上学,但拿着以前寿生留下的描红本,描的字还像模像样,可能跟着母亲绣花的原因,画的画的也不错,这样的女孩子,如果不读书,也觉得可惜。

“春儿,想不想上学?”
“想。”

听到女儿的回答,云初和志安一咬牙,把春儿与友儿一起送进了廉溪小学。
这所廉溪小学,前身叫廉溪书院,是当年周敦颐来芦溪讲学的地方,后来,当地人在原址不断修建,改办现代学堂后,更名为廉溪小学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3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7 20:20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这个廉溪书院是廉溪小学前身的事,是听我爸爸说起的,正因为如此,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周敦颐号“廉溪先生”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4#
发表于 2008-7-17 22:33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楼主真是有心人,把美好的记忆抢救出来了
写得真细腻。赞一个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5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8 14:14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十三 母亲去逝

两年后,云初的母亲去世了。
去世的时候,老太太已经六十多了,在当时,算是高寿。所以丧事也叫做白喜事。

那时候,做什么都是讲排场的,不要说有点钱,就是没钱,对于父母的大寿、家中的红白喜事,都要打肿脸来充胖子。

早些年,大哥的生意做得不错,但经过走日本反这一折腾,加上因发妻没有生育,后陆续娶了几房妻子,直到近几年新娶的一个妻子才生了一儿一女。这样一里一外的消耗,已亏空不少,但在外表,外人倒是看不出来。总以为家里不知存了多少钱财。

母亲娘家的兄弟只道外甥是个取之不尽的金蛋,就想趁了这机会大搞一场,自己家捞点实惠,又能出出风头。于是摆出舅舅的大架子,指点着要如何如何。大哥都只得尽力张罗,不然便要得个不孝子的名号。

在京口的祠堂里,搭起了灵堂,请来了一拨拨的道士与和尚,足足念了七天开夜的经,道士的法场也摆足了七天。

这七天,村里村外的,相熟与不相熟的,在祠堂的流水席上吃吃喝喝,热闹非凡,这哪像是家人去世,更像一场闹剧。

后来舅舅又提出要开仓三天,见人三升米。

出殡的这天,送葬队伍见首不见尾,浩浩荡荡,足有两里长。
本应长孙举灵牌的,但因云初大哥的儿子刚两岁,弟弟家也只得两个女儿,于是就让友儿这个外孙举灵牌。
友儿端着灵牌,骑着高头大马,两旁还有两个大人骑马护卫着,很是威风。后面跟着一队人举着花圈,然后是一队吹拉弹唱的队伍,然后是十几人抬着的棺木,棺木上还有罩子,布置了许多的纸扎的物件,再下来是一队人举着各种写满祭言的祭帐,最后,才是送葬的亲友。

这一阵的排场,把云初大哥几乎掏空了。
过了两年,大哥也撒手西归,留下个年纪轻轻的妻子,两个尚不懂事的儿女,终年五十五岁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6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8 14:17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引用作者 火星人 于 2008-7-17发表的原文
楼主真是有心人,把美好的记忆抢救出来了
写得真细腻。赞一个



零星的记忆,不能说都是美好的,但总是前人走过的路。

把它们串起来,尽量有一个整体的回忆。

谢谢你的关注。 [M29]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8 14:34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十四 解放后

没多久就解放了。
这时候,云初才知道大哥去得有多及时,这时候,才明白有时死亡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幸福。

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
大哥以前娶过的几个妻子,因生病或郁郁不欢,早几年都先后去世,只有最小的这个妻子,嫁过来没几年,带着年幼的一儿一女,丈夫就去世了,福还没享受到,就被打成了地主婆,从原来的大屋里赶了出来,带着一双儿女栖身在县城边上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,不时地接受批判。

乡下的两个弟弟,一个早年已过世,另一个也被打成黑五类,在村里接受管制。

好在志安一直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吃饭,解放后划成份,只划了个小手业者,总算是人民内部的一员,没有受到什么牵连。

对于这些,云初也感到很无奈,她认为这就是命。人的命是天生的,谁也怨不得。
尽管这样,她在暗地里还是不时接济一下小自己十几岁的大嫂,虽然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宽裕。

而志安,因在解放后,县里成立了缝纫社,以前独打独斗的场面变成了集体制,因此志安成了缝纫社的一名工人,不再自己接活单干了。
缝纫社里购置了许多缝纫机,志安这些五十出头的老人不会用,所以又招了一批年轻人,而志安他们这些老人就做些裁剪、盘纽扣等工作,收入较以前少了,但倒没那么操心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9 14:56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十五 吴珍之死

大女儿吴珍嫁到宣风后,一直过得不太好。

丈夫家穷,自己又没什么能耐,但打老婆却厉害得很,吴珍因娘家没什么人,更没什么势力,生性软弱的她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反抗,使得她男人更加变本加厉。

到后来,连怀孕的时候都不能幸免,孩子还没生下来,就给打掉了。所以吴珍虽然多次怀孕,但最终只有两个小孩,大的女儿叫梅女,小儿子叫方伢。

吴珍总是忍受、忍受,她想到了死,又不舍得一双儿女。
到后来,所有的打骂成了家常便饭,吴珍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,她只寄希望于一双儿女长大。

这一年,梅女已经十二岁了,方伢也八岁了。

云初正在家中收拾,突然进来一个拿着雨伞的人。
因见外面晴空万里,云初心里一惊,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。因为当地的风俗,凡是报丧的人,不管晴天雨天,都要拿着一把雨伞。

果然,来人在云初面前单膝一跪,便说:“你的女儿吴珍今早走了。”
云初的眼前一黑,来人赶紧叫来几个邻居,一起把云初抬到了床了。

这边也有人把志安叫了回来,志安马上央人请了一顶轿子,把刚刚醒过来的云初抬到了宣风吴珍的夫家。同时,又叫上几个东阳吴家的人一起赶去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9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9 14:56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十六 制止“打人命”

一进门,云初就直奔棺木,志安与几个吴家的人已先赶到,见云初来了,立即要吴珍夫家的打开棺木验尸。

一打开棺木,只见吴珍的脸带着瘀青,嘴角还有血迹。云初立即昏了过去。

几个吴家亲戚站在一旁,见到云初醒过来,立马说道:“舅妈,等你一句话,我们就砸东西了!”

当地素有“打人命”的习俗。“打人命”多半发生在两大宗族之间,如某位妇女或服毒或自缢导致非正常死亡,其娘家会召集同族许多人来男方家“打人命”。

“打人命”的行为简直是破坏性的,杀猪宰牛,拆房砸东西,无所不为。而由于人家的女儿是非正常死亡,男方心理上占弱势,会主动作出一定的让步。但如果女方娘家闹得太过分,男方宗族就可能反击,那么常会酿成流血事件。

嫁出去的女儿在婆家的生存状态的好坏,一是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及生育状况,二是取决于娘家的势力。吴珍因父亲早逝,母亲改嫁,本人个性又懦弱,所以才被夫家欺凌,导致最终的死亡。

云初环顾这简陋的房子,又一眼看到两个扑过来喊外婆的外孙,咬了咬牙,叹了一口气,说道:“算了,小孩子还要生活,把东西砸了,珍女也复生不得啊!是珍女她命不好啊!”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0#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7-19 15:00 | 只看该作者

Re: 我的婆婆(不知能否完成的纪念)

关于上面“打人命”一节,我是从姐姐那儿听来的。

上次打电话给姐姐,因为大几岁的原因,有些事比我知道的还是多一些。她说,当年我们的那个姑妈给老公打死了,在棺材里看到嘴上还带着血,后来用轿子把我们婆婆抬去了,本来都以为要打人命的,但婆婆却算了,什么也没说。

我不知婆婆当年为什么会这样,也许是不想两个孙子过得更惨吧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( 粤ICP备2021144690号-2  

GMT+8, 2024-6-6 10:21 , Processed in 0.129472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